博旅智谷 | 會展牽手文旅,如何讓 “參會” 變 “度假”?全域旅游新玩法來了!
來源:博琳智匯 良物再造 作者:單嘉怡 更新于:2025-11-5 閱讀:
博旅智谷 | 會展牽手文旅,如何讓 “參會” 變 “度假”?全域旅游新玩法來了!
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,要堅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,要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,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,讓文旅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、促進就業、助力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。在文旅融合向縱深推進的當下,單一業態已難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、高品質的需求,跨界融合成為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。
“會展+文旅”作為一種新興的融合業態,打破了會展業與文旅業的傳統邊界,將會展的專業性、集聚性與文旅的體驗性、文化性深度結合。通過會展活動為文旅場景注入流量與活力,以文旅資源為會展提供特色化支撐,二者相互賦能、協同發展,不僅為游客帶來了“參會+游玩”的一站式體驗,更成為推動城市更新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、提升文化傳播力的重要抓手,為全域旅游發展開辟了新路徑。
一、政策護航:“會展+文旅”融合業態迎來發展新機遇
“會展+文旅”并非簡單的業態疊加,而是通過資源整合、場景創新、服務升級,實現“1+1>2”的協同效應。會展業以會議、展覽、節慶等活動為核心,具有強大的人流、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集聚能力;文旅業則涵蓋“吃住行游購娛”全鏈條,承載著文化傳播與休閑體驗的功能。二者的融合,既能讓會展活動更具吸引力與記憶點,也能延長游客停留時間、提升文旅消費額度,形成雙向促進的良性循環。
從產業數據來看,“會展+文旅”的發展潛力已初步顯現。據中國會展經濟研究會統計,2023年國內舉辦各類會展活動超15萬個,其中融入文旅元素的特色會展占比達38%,較2021年增長12個百分點;參與會展的游客中,選擇在舉辦地停留2天以上并體驗當地文旅項目的比例超過60%,帶動文旅消費同比增長18.5%。2024年上半年,國內“會展+文旅”相關項目投資規模達890億元,同比增長23%,涵蓋會展中心配套文旅設施、主題會展小鎮、節慶文旅綜合體等多種類型,業態融合的廣度與深度持續拓展。
政策層面,國家與地方多級聯動,為“會展+文旅”融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2023年,文化和旅游部、商務部聯合印發《關于促進會展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》,明確提出“到2026年,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‘會展+文旅’融合品牌項目,打造100個會展文旅融合示范城市(縣),形成業態豐富、特色鮮明、服務優質的融合發展格局”,并從“完善基礎設施、創新產品供給、優化服務體系、加強品牌培育”四個方面提出具體舉措。
地方層面也紛紛出臺配套政策,推動“會展+文旅”落地生根。2024年,杭州市印發《會展文旅融合發展行動計劃(2024-2026)》,提出以西湖、大運河、良渚古城等文旅IP為依托,打造“西湖國際藝術會展”“大運河非遺會展”等特色項目,將會展活動與景區游覽、文化體驗深度綁定;成都市則圍繞“世界文化名城”建設,推出“會展+三國文化”“會展+熊貓IP”等融合產品,2024年上半年通過“糖酒會+文旅體驗”“西博會+古鎮游覽”等組合模式,吸引參展游客超300萬人次,帶動文旅消費超50億元。
此外,各地還在優化營商環境、降低融合成本方面發力。例如,廣州市對舉辦“會展+文旅”融合項目的企業給予最高500萬元的補貼,用于文旅元素植入、游客引流等;西安市則建立“會展+文旅”一站式服務平臺,整合交通、住宿、景區、會展中心等資源,為參展商與游客提供“參會-住宿-游覽-消費”全流程便捷服務,大幅提升了業態融合的效率與體驗感。
二、沉浸視角下“會展+文旅”的創意營造:在地文化植入、場景深度融合、消費鏈路延伸
①在地文化植入:讓會展成為地域文化的“傳播窗口”
“會展+文旅”的核心競爭力,在于其能夠依托舉辦地的文化資源,打造具有獨特性與辨識度的活動內容。不同于標準化的傳統會展,融合型會展通過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歷史、民俗、非遺等元素,將其融入會展的主題設計、場景布置、活動環節中,讓參會者在參與會展的同時,深度感受當地文化魅力,實現“參會即體驗”的效果。
蘇州“江南文化會展周”便是典型案例。作為蘇州市重點打造的“會展+文旅”品牌項目,該會展周以“江南文脈・詩意生活”為主題,每年秋季舉辦,為期10天。會展場地選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與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聯動區域,既保證了會展的專業性,又能依托平江路的水鄉風貌、古街建筑營造文化氛圍。
在內容設計上,會展周深度植入江南文化元素:主展館內設置“江南非遺技藝展”,邀請蘇繡、緙絲、核雕、宋錦等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技藝,參會者可親手體驗刺繡、拓印等工藝;分會場平江路街區則舉辦“江南詩詞大會”“昆曲小劇場”“評彈夜游”等活動,參會者可在逛展后,步行至平江路聽一曲評彈、乘一葉烏篷船夜游古運河,感受“小橋流水人家”的江南意境。此外,會展周還推出“江南文化主題伴手禮”,將太湖銀魚、東山碧螺春、蘇州糕團等地方特產與非遺包裝設計結合,既滿足了參會者的購物需求,也讓地域文化以更輕便的形式“走出蘇州”。
2024年蘇州江南文化會展周期間,吸引參展企業280余家,參會人數超15萬人次,其中外地參會者占比達65%;參會者平均停留時間達4.2天,較傳統會展延長2.5天,帶動蘇州文旅消費超8億元。該項目不僅成為蘇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,更被評為“全國會展文旅融合示范項目”,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。
②場景深度融合:打破“會展場館”,邊界,打造全域體驗空間
傳統會展多局限于會展中心等固定場地,場景單一、體驗感弱;而“會展+文旅”通過打破場地邊界,將會展活動延伸至景區、古鎮、民宿、文化場館等文旅空間,形成“全域化”的體驗場景,讓參會者在“行走中參會”“游玩中交流”,大幅提升了會展的趣味性與參與感。
桂林“山水會展季”的實踐極具代表性。桂林依托“山水甲天下”的文旅資源,將會展活動與自然景觀、文旅場景深度綁定,打造了“場館+景區+鄉村”的三維會展空間。以2024年桂林國際生態旅游博覽會為例,該博覽會分為三個核心區域:主會場設在桂林國際會展中心,承擔專業論壇、企業洽談、產品展示等核心功能;分會場一設在漓江景區,舉辦“生態旅游產品發布會”,參會者可乘坐游船,在欣賞漓江山水的同時,聆聽景區代表介紹生態旅游項目;分會場二設在陽朔遇龍河沿岸的鄉村民宿集群,舉辦“鄉村旅游圓桌會議”,參會者在民宿庭院中圍坐交流,同時體驗稻田騎行、農事采摘等鄉村文旅項目。
此外,桂林還針對參會者推出“會展+山水游覽”定制線路:參會者可憑會展門票免費游覽象鼻山、獨秀峰・王城等核心景區,享受漓江游船、《印象・劉三姐》演出的專屬折扣;對于停留時間較長的參會者,還可報名“會展+鄉村深度游”線路,前往龍脊梯田、黃姚古鎮等景點,體驗壯族油茶制作、瑤族服飾文化等特色項目。
這種“場景無邊界”的會展模式,徹底改變了傳統會展的刻板印象。2024年桂林國際生態旅游博覽會吸引參展商320余家,參會人數超12萬人次,其中80%的參會者表示“因會展而延長了在桂林的停留時間”;博覽會帶動桂林旅游訂單量同比增長35%,酒店入住率達92%,實現了“會展聚客、文旅留客”的目標。
③消費鏈路延伸:從“參會消費”到“全域消費”,激活經濟增長新動能
“會展+文旅”的核心價值不僅在于提升體驗感,更在于通過業態融合延伸消費鏈路,將會展帶來的“流量”轉化為文旅消費的“增量”。傳統會展的消費多集中在參會期間的餐飲、住宿,而融合型會展通過“會展活動引流-文旅場景轉化-衍生消費挖掘”的鏈路設計,覆蓋“吃住行游購娛”全消費場景,實現從“單次消費”到“多次消費”、從“參會消費”到“全域消費”的升級。
成都“糖酒會+文旅”的融合模式,便是延伸消費鏈路的成功范例。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食品酒類展會,成都糖酒會每年吸引超30萬人次參會,其中包括經銷商、采購商、行業從業者及普通消費者。為將這一龐大客流轉化為文旅消費動力,成都市自2023年起,推出“糖酒會文旅消費季”,通過“政策補貼+資源整合+活動聯動”,打造全鏈路消費場景。
在引流環節,成都糖酒會與市內主要景區、酒店、商圈達成合作:參會者憑糖酒會門票可享受都江堰、青城山、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等景區門票半價優惠,在春熙路、寬窄巷子等商圈消費可獲得滿減補貼;酒店則推出“糖酒會專屬套餐”,包含住宿、早餐及成都特色小吃體驗,吸引參會者延長停留時間。
在轉化環節,糖酒會設置“成都特色食品展區”,將郫縣豆瓣、蜀大俠火鍋底料、蒲江丑柑等地方特產納入展會,參會者可現場品嘗、下單購買,同時獲取“成都美食地圖”,引導其前往線下餐館體驗;此外,糖酒會還聯動成都文旅集團,推出“糖酒會+美食夜游”線路,組織參會者前往錦里、文殊坊等街區,品嘗鐘水餃、龍抄手等特色小吃,觀看川劇變臉、皮影戲等文化表演,將“展會消費”延伸至“夜間文旅消費”。
在衍生消費挖掘環節,成都還針對參會者推出“文旅消費券”,可用于購買成都文旅文創產品、預訂鄉村民宿、報名文化體驗課程等;同時,依托糖酒會的“食品酒類IP”,開發“糖酒會限定文旅產品”,如印有糖酒會logo的熊貓玩偶、聯名款白酒禮盒等,進一步拉動消費。
2024年成都糖酒會期間,“糖酒會文旅消費季”帶動參會者人均文旅消費達1800元,較2022年增長45%;糖酒會舉辦期間,成都全市酒店入住率達95%,景區接待量同比增長40%,春熙路商圈客流量突破500萬人次,實現會展經濟與文旅經濟的雙向豐收。
三、“會展+文旅”融合發展的挑戰與未來展望
①當前面臨的主要挑戰
盡管“會展+文旅”發展勢頭良好,但在實踐過程中,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,制約著業態的高質量發展。
首先是同質化現象突出。部分城市在打造“會展+文旅”項目時,缺乏對本地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,盲目模仿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,導致項目內容趨同。例如,多個城市均推出“會展+古鎮”模式,但僅簡單將會展場地設在古鎮,未結合古鎮文化設計特色活動,最終淪為“換場地的傳統會展”,難以形成差異化競爭力。
其次是服務協同不足。“會展+文旅”涉及會展中心、文旅企業、交通部門、住宿機構等多個主體,需各方協同配合才能保障體驗感。但目前部分城市尚未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,導致信息不通暢、服務銜接不暢:例如,參會者憑會展門票享受景區優惠時,因景區與會展方數據未打通,需多次核驗身份;會展結束后,缺乏便捷的交通接駁服務,導致參會者前往景區不便,影響消費轉化。
最后是專業人才短缺。“會展+文旅”融合業態對人才的要求更高,既需要掌握會展策劃、運營的專業能力,又需熟悉文旅資源開發、體驗設計的知識。但目前國內相關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完善,高校多分別開設會展專業與文旅專業,缺乏融合型課程;行業內也缺乏針對“會展+文旅”的培訓,導致從業者難以滿足業態發展需求,制約了項目創新與服務升級。
②未來發展方向
針對上述挑戰,“會展+文旅”需從“內容創新、服務升級、人才培育”三個方面發力,推動業態向更高質量發展。
在內容創新方面,需強化“在地性”與“個性化”。一方面,深入挖掘舉辦地的文化基因,將其與會展主題深度綁定,避免同質化;例如,西安可依托兵馬俑、城墻等歷史資源,打造“會展+漢唐文化體驗”項目,讓參會者身著漢服參會、體驗古法造紙等;另一方面,針對不同群體設計個性化產品,如面向年輕群體推出“會展+潮玩文旅”(結合密室逃脫、劇本殺等潮流玩法),面向家庭群體推出“會展+親子文旅”(結合親子農場、科普場館等),滿足多元化需求。
在服務升級方面,需構建“數字化協同”體系。通過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技術,打通會展、文旅、交通、住宿等主體的數據壁壘,實現信息共享與服務聯動。例如,搭建“會展+文旅”智慧服務平臺,參會者可通過平臺一鍵獲取會展日程、預訂酒店、購買景區門票、預約文旅體驗項目,平臺根據參會者的停留時間、興趣偏好,自動推薦個性化文旅線路;同時,利用數字化技術優化服務細節,如通過小程序實現會展門票與景區門票的“一碼通”,減少核驗環節,提升體驗效率。
在人才培育方面,需建立“校企合作+行業培訓”的雙軌體系。高校可開設“會展文旅融合”方向的專業或課程,增設“會展場景設計”“文旅資源整合”等融合型課程,同時與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,讓學生參與實際項目運營;行業協會則可定期舉辦“會展+文旅”專題培訓,邀請行業專家分享案例經驗,提升從業者的融合運營能力,為業態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
從“走馬觀花”的傳統旅游,到“深度體驗”的文旅融合,再到“業態共生”的“會展+文旅”,消費者的需求變化推動著產業不斷升級。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滿足于“參會”與“旅游”的分離,而是希望在參會中感受文化、在旅游中獲取價值,“會展+文旅”正是順應這一需求的產物——它讓會展不再是冰冷的商務活動,而是充滿文化溫度的體驗之旅;讓文旅不再是孤立的休閑選擇,而是承載專業價值的消費場景。
然而,“會展+文旅”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政府、企業、行業協會等多方主體的長期努力。政府需持續優化政策環境,為融合發展提供保障;企業需堅守“內容為王”的理念,打造有特色、有品質的項目;行業協會需發揮橋梁作用,推動資源整合與人才培育。唯有如此,才能讓“會展+文旅”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、傳播地域文化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力量,為全域旅游發展書寫更精彩的篇章。
編輯|單嘉怡
審核|楊潔
上篇:
下篇:



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88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