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我的鄉村 | 從 “沉睡” 到 “新生”:鄉土資源業態化開發的關鍵瓶頸破解與效能..
來源:博琳智匯 良物再造 作者:單嘉怡 更新于:2025-11-5 閱讀:
鄉村旅游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,本文從資源驅動與業態創新兩大維度,梳理出六種開發模式,既有依托自然、文化、產業的傳統路徑,也包含親子研學、康養度假、藝術活化的創新玩法。文中附典型案例與適配建議,更強調精準定位、業態融合等可持續發展原則。
鄉村旅游是連接城鄉、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紐帶。不同的鄉村自然稟賦、文化底蘊、區位條件都有所不同,故而衍生出多樣化的開發模式。本文從“資源驅動”和“業態創新”兩大角度,梳理出6種開發路徑,為鄉村文旅項目提供參考。
壹
資源驅動角度
資源驅動角度開發鄉村旅游主要是深挖本土特色,打造核心競爭力。
-
核心邏輯:依托山水、田園、竹海等自然景觀,突破 “看風景” 的單一模式,植入 “可參與、可感知” 的體驗場景,延長游客停留時間。
-
典型案例:江西婺源。以極具視覺吸引力的萬畝油菜花田為核心吸引物,佐以婺源特有的 “山地梯田、河谷平原、徽派村落” ,形成步步是畫的視覺體驗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
-
適配鄉村:擁有山林、湖泊、梯田、花海等優質自然景觀,且距城市近,交通可達性較好的鄉村。
-
核心邏輯:挖掘鄉村非遺技藝、民俗風情、古建群落等文化資源,通過 “場景還原 + 互動體驗”,讓游客 “觸摸文化、參與民俗”,避免文化元素的表面堆砌。
-
典型案例:安徽宏村 “非遺 + 民宿” 模式。將閑置徽派古民居改造為 “非遺主題民宿”,游客可跟著本地匠人學習徽州木雕、竹編技藝,秋季參與 “中秋曬秋” 民俗活動,夜晚觀看徽州黃梅戲展演。
-
適配鄉村:擁有非遺、明清古村落、特色民俗(如節慶、手工藝)的鄉村(如少數民族村寨等)。
-
核心邏輯:以鄉村特色農業、手工業為基礎,延伸到觀光、體驗等方面,把單一產業打造成全鏈條的體驗,把該產業升級為 “可消費的場景”。
-
典型案例:福建安溪茶莊園。圍繞 “茶產業” 打造全鏈條體驗 —— 游客可走進茶山參與采茶、制茶,在茶藝師指導下學習泡茶技藝,入住茶山民宿體驗 “晨觀霧、夜品茶” 的慢生活,還能購買茶皂、茶餅等文創產品。
-
適配鄉村:擁有特色農產品(如茶葉、水果、中藥材)或特色手工業(如陶藝、編織)的鄉村。
貳
業態創新角度
不依賴稀缺資源,而是通過業態的跨界融合,打破傳統邊界,將普通的鄉村資源轉化為差異化的體驗,適合資源相對普通、但區位優勢明顯或有創意轉化空間的鄉村。
-
核心邏輯:針對城市親子家庭 “周末遛娃”需求以及學校研學需求,結合農田、果園、自然濕地等資源,設計 “農業科普 + 自然教育 + 親子互動” 的場景,能解決 “家長遛娃難、孩子玩得淺” 的痛點,也能豐富學校研學模式,成為親子“打卡地”和學校研學基地。
-
典型案例:成都青白江 “我的田園” 農場。依托近郊連片農田資源,規劃 “農田研學 + 親子游樂” 兩大板塊 —— 孩子可參與播種、施肥、采摘等農事體驗,在自然課堂學習植物知識;家長可體驗農耕手作,農場配套無動力樂園、萌寵互動區、親子餐廳。
-
適配鄉村:靠近一二線城市、擁有連片農田 / 果園 / 林地,且交通便利的近郊鄉村。
-
核心邏輯:利用鄉村 “低污染、高負氧離子、慢節奏” 的生態優勢,結合溫泉、中醫藥、森林等資源,打造 “短期度假 + 長期旅居” 的康養產品,吸引中老年人及都市亞健康人群。
-
典型案例:云南騰沖和順古鎮康養項目。依托古鎮的溫泉資源與慢生活氛圍,推出 “康養民宿 + 中醫理療” 的特色業態 —— 游客可入住古鎮民宿,體驗溫泉療養、中醫針灸、經絡按摩,白天參與太極晨練、茶道體驗,夜晚漫步古鎮石板路。
-
適配鄉村:擁有溫泉、森林等資源,且氣候適宜(如夏季涼爽、冬季溫暖)的鄉村。
-
核心邏輯:用創意激活鄉土,打造 “文藝打卡地”。通過引入藝術家駐地、舉辦鄉村藝術節、改造鄉土空間等方式,為鄉村注入 “藝術基因”,提升鄉村審美價值與話題性,吸引追求 “小眾、文藝” 的年輕客群。
-
典型案例:浙江松陽古村落藝術活化項目。在保留古村落建筑肌理的基礎上,引入先鋒書店、鄉土美術館,定期舉辦鄉村攝影展、稻田音樂節;村民房屋外墻被改造為 “鄉土主題壁畫”,閑置谷倉變身 “藝術展廳”。改造后,松陽古村落成為小紅書、抖音上的 “文藝網紅地”。
-
適配鄉村:文化底蘊深厚、自然景觀有特色,且具備 “留白空間”(有閑置建筑、閑置農田)的鄉村。
叁
開發建議
無論選擇哪種模式,都需遵守以下原則,避免 “開發即破壞、開業即冷清” 的困境,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。
1. 精準定位,拒絕復制:鄉村旅游開發需基于自身資源(如是否有景觀、產業、文化)與客群(如近郊親子、遠方游客),選擇適配的開發路徑,例如平原鄉村不強行復制 “山地探險”,文化薄弱村不硬造 “非遺體驗”,不應盲目跟風追求“網紅業態”。
2. 業態融合,延長鏈條:單一的觀光難以長久,應該融合多元業態,構建 “吃(鄉土美食)+ 住(特色民宿)+ 行(鄉村交通)+ 游(核心體驗)+ 購(文創特產)+ 娛(主題活動)” 的一體化體驗,豐富游客體驗。
3. 社區參與,利益共享:村民才是鄉村的主要角色,應該鼓勵村民以土地、房屋入股,參與民宿服務、導游講解、手作體驗等運營環節,讓文旅收益反哺本地民生,促進鄉村振興,避免 “外來資本賺走利潤,村民淪為旁觀者”。
4. 輕量開發,保護本底:優先保護鄉村生態環境與文化肌理,避免過度商業化,例如不破壞山林建大型游樂設施,不拆古民居蓋網紅建筑,讓鄉村始終保留 “鄉土味”,而非變成 “城市的復制品”。
編輯|單嘉怡
審核|楊潔
上篇:
下篇:




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880號